逆境永葆军人魂,矢志为民报党恩

发布日期:2021-11-08 11:25浏览次数:

厄运连降,他逆境之中顽强抗争,用超常的意志撑起一个家庭;政策帮扶,党的阳光照亮前程,他和村民携手踏上小康之路;矢志为民,他知党恩感党情甘当义工,争做牢记初心服务人民的标兵。他是一位平凡的退役军人,却用一言一行书写出自己非凡的人生。他就是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后庄科村的退役老兵曹先苓。


厄运接踵而至,逆境之中他选择了坚强

曹先苓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。夫妻俩在家种地,靠着勤劳的双手,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;他们还有一个吃苦耐劳的儿子,在碳素厂上班,每月拿着好几千的工资。2002年,儿子有了对象。曹先苓修盖了房子,买了家具,准备给儿子办喜事。老俩口天天乐呵呵地等着来年抱上胖孙子。

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令曹先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。

2002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七日, 23岁的儿子在下班途中不幸遭遇车祸,伤重不治,离开人世。

这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啊!儿子的离世对两位老人的打击有多么沉重,不言而喻。年近七旬的老伴因极度痛苦而导致精神抑郁。承受着老年丧子之痛的曹先苓带着老伴四处求医,在一家精神病医院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,前后花去了三万多元,不仅没有痊愈,还落下严重的病根,生活无法完全自理。

肇事车辆逃逸,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。加之先前建房、彩礼、买结婚用品等就欠下了不少债,这次治病的高额花费更使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常言说,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。屋漏偏又逢上连阴雨。2007年,曹先苓又患上了脑血栓,导致手脚麻木,失去了干重体力活的能力。2014年,曹先苓的老伴又做了一次妇科手术,花掉了东拼西凑借来的一万多元。

夫妻俩身患重病,上面还有九十多岁的老母,除了吃饭,每天还得吃药,这大笔的开销本来就是不可承受之重。可万万没想到的是,同年,曹先苓双患上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、不稳定性心绞痛、高血压(2级极高危组)。一次支架手术,即便在报销后还是花掉了五万多元。这一切的费用都是亲朋好友、庄乡邻居给凑来的。一次次的不幸,让曹先苓债台高筑。

一家三口,老弱病残,而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便是家中的3亩土地。而现在的他们都已失去劳动能力,不得已,曹先苓只好把家里的两亩水浇地以每亩400元、一亩山地以100元的价格承包给别人。曹先苓每天药费12.8元左右,老伴抑郁症的药费每天5元多,家中92岁的老母亲也需要他的照顾……收入在不断减少,花费却在往上蹿,一时间,曹先苓感到走投无路。

但是,逆境中的曹先苓没有绝望,他毅然选择了坚强。他说:“自己是一位军人,永不言败,勇往直前,是军人之魂。再苦再难,也要撑起这个家!”

曹先苓竭尽全力增加收入,用一双羸弱的双手在风雨中撑着一个岌岌可危人家。

阳光照亮前程,脱贫路上他更感党恩

曹先苓1969年当兵入伍,197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在党的教育下,成了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,他多次评为“五好战士”,两次受到团里的嘉奖。

曹先苓始终抱着这样一个朴实的想法:“知党恩、感党情,尽党员之责,永远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。”当了五年的兵,复员后回村做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。纵然是他最困难的时候,都没有向政府张口要什么补贴和救助,甚至连个低保都没有申请。

但党和政府也从来没有忘记最普通、最贫困的人。就在他举步维艰的时候,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敲开了曹先苓的希望之门。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及时将他们一家纳入了低保户、贫困户之列,让两位老人享受上了医疗保险、意外险、家庭财产险、光伏补助、健康扶贫等一系列优惠政策,使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。

镇党委书记、镇长等隔三岔五地不断去他家探访,了解他的生活情况,为他解决实际困难,帮助他脱贫致富。曹先苓成了镇人大张志强主席的牵挂,下雨了,房子是否漏雨;天冷了,屋里怎么取暖……及时掌握他的情况,有了问题立马解决。村支书、村主任是家里的常客,吃饭穿衣、看病吃药,这些生活的细节无一不放在他们的心上。包村干部对他和老伴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。聊聊天,说说话,揉揉肩,捏背,像亲生儿女一样照顾老曹的妻子。老曹的妻子脸上渐渐有了笑容。看到一向抑郁自闭的妻子有了笑容,老曹这位坚强的汉子竟激动得的热泪纵横。

他知道,是党和政府给了他们一家以希望、以温暖、以光明。“所有能享受的扶贫政策我都有,日子一天天好起来,我心情也舒畅了”。对于未来,曹先苓充满了信心、充满了力量、充满了勇气。


初心使命不忘,他把人生的价值定位于服务

“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初心,我不好好服务社会、服务群众就对不住自己的良心。”曹先苓说这话的时候,内心充满了真诚,眼里含着泪水。

由于身体不好,不能干重活,他就从自己家庭开始,及时清理家庭卫生、减少疾病发生,尽量少花国家的医药费,多省一分是一分。从屋子扫到院子,从院子扫到大街。天天打扫,天天洁净,他要用一把扫帚引领全村风清气正。

曹先苓说:“自己是党员,就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。”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“六大员”:自家门前及周围的道路,无论刮风下雨,曹先苓随时保持路面清洁,成为一名保洁员;利用和村民相聚的空闲时间,了解村民对村两委的意见和建议,并向村民介绍村里的各种决议和意图,成为一名“承上启下”的联络员;每天收看中央四、十二、十三套节目,了解一些法律法规,再向村民讲解,做了起了村庄的普法讲解员;邻里之间、家庭之间,谁家有点小矛盾,他就去说和调解,成为了一名群众信得过的民事调解员;自己买了电推子、血压计,帮助老年人理理发、测测血压,谁家农机有故障,就帮助群众及时排除故障,到村委会的积分超市,帮助村民兑换积分,做了一名群众心中的服务员。及时学习了解党委、政府在各阶段的方针政策,并向村民宣读解释,做了一名政策的宣传员。

曹先苓是个热心的人。他的腰上挂着好多钥匙,那是邻 居家的。邻居们外出打工了,或是进城看孙子外甥了,他就替人照看着家。除了替人照看家,还替年轻人照看老人。焦大爷快九十了,身体有病,行动不便。曹先苓每月要给老人理一次发,买两次药。张大爷八十四岁了,一个人过日子,也是体弱多病,到镇上买药、买菜的事曹先苓全包了,怕老人孤独,有什么意外,他每天都到老人家里聊一会天。

曹先苓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,尽自己所能推动村两委的工作开展。村里想把山地承包给种田大户,有些村民不乐意,他就用算细账的方法说服大家,从而使承包工作顺利进行。他主动当义工,到“脱贫积分超市”为脱贫路上有成绩的群众“兑换积分”,为全村的贫困户脱贫加了油、提了速。

无论干什么事,曹先苓都是义务的。他帮了别人,别人给他送来了鸡蛋、鲜菜,他都退了回去。他到付庄作报告,付庄的亓书记掏出自己的钱给他当报酬,他坚决不要。作为县里脱贫工作的典型,曹先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多次在县里及其他七个镇 (街)镇进行宣讲,报告数十场,都分文不取。

当人们问曹先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时,他说:“人要懂得感恩,党和政府对我有恩情,我必须报答。更何况我还是一名接受党和国家多年教育的老兵,军人就要有奉献精神,只有这样才不愧军人的光荣称号。”

曹先苓没有文化,但没有文化的曹先苓却作了一首诗:

党恩浩荡惠老兵,扶贫济困解千愁。

人生路上多坎坷,政策铺路度春秋。

艰难险阻何足道,脱贫奔富乐悠悠。

服务群众报党恩,初心使命永不丢。

简短的一首诗,发自肺腑,道出了一名贫困户同时也是一名老兵对党无限深情。

曹先苓这位普普通通的退役老兵,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,没有丰功伟业的壮举,但他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谱写了一曲知党恩、感党情、报党恩,不忘初心、服务人民的感人乐章,用他服务人民的无私奉献树立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光辉形象。(文/展恩华 李正伟)

平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