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9年,不满16岁的他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,成了一名铁道兵,铁路修到哪里,他的足迹就到哪里。退休后的他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发挥余热做公益,用默默的付出践行着共产党员和一名老兵的“为民情怀”。他就是曾被全国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贺荣称赞为“不穿法袍的法官”的人——周传才。
坐在他的对面,听他侃侃而谈。如果不是他自己说,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,眼前这位老人已经年逾古稀。已经退休八年的他,虽然不再有行政职务,称呼却比在职时还要多:平阴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、平阴县政法委综合治理矛盾调解中心调解员、平阴县检察院公益保护观察员副团长、平阴县榆山街道“老周调解室”主持人、平阴县党史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义务讲解员。在这些公益岗位中,周老最有成就感的还是法院特邀调解员。
作为一名老兵,周传才很看重自己8年的铁道兵经历。1969年,不满16岁的他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,先后辗转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,铁路修到哪里,他的足迹就到哪里。1976年,眼看就要继续提干的他,被安排复员回到了原籍。复员后的他,还像在部队一样,坚决服从组织安排。38年间,从乡镇团委书记一直到政协工委主任、人大主席,无论做什么工作,他都不忘初心铭记使命,直到2014年正式退休。
为党和人民辛苦工作了一辈子,本该赋闲在家安享晚年的周老,哪里闲得住?他在明德孝文化传播中心又找到了发挥余热的机会,从此他的生活又开启了新的节奏。勤勤矻矻,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孝文化的公益推广事业。一年后,他应邀担任县人民法院陪审员。两年后,又应邀担任特邀调解员,而且苦口婆心、无怨无悔地一干就近六年。仅在2021年,他就不知疲倦成功调解了一千多宗案件、结案153起。
平阴县是千年古县,这里有孔子带徒在此讲学而留下“杏坛遗响”碑的孔村镇,这里也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。周老在调解中一直奉行“和为贵”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,在调解离婚纠纷、地权争端、老人赡养等传统民事纠纷案件时,让当事人充分释放不满情绪,让矛盾双方放下敌对情绪和后顾之忧,为当事人解开心结化解纠纷,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。
有一次,周传才在安城镇成功的化解了一对父子22年的积怨,调解了父子的矛盾,22年没有喊过一声“爹”的儿子,在村委干部的见证下,跪在地上痛哭流涕,向老人深深的忏悔。
还有一次,他从为人子女应“尽孝”的角度,成功地调解一位78岁的垂暮老人和子女的赡养纠纷,做通了他四个子女的思想工作,打开了郁结已久的心结,消除了数十年的芥蒂,终于接纳了在外流浪43年的父亲,为老人养老送终。
最让他难忘的,是在孔村镇的一次公益讲座。当时请他去讲课的村里有两个家庭妇女,照顾儿子在外打工的两个老人,苦于老人难缠,准备在食物中下毒将老人药死。听完了周老的课后,痛哭流涕,幡然悔悟。村支书激动地说,周老一堂课,救了四条命!
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,不仅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在家颐养天年,含饴弄孙,还学会了用平板电脑准备讲课材料,像年轻人一样制作课件。在他的电脑里,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《追初心明使命争做合格党员》《勿忘昨天,无愧今天,不负明天》等,光是新近完成的党课就有六七个课件。今年3月5日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,他又准备了《学习英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》,不空讲大道理,而是举例子、讲实事,周老的课接地气,群众听了好受启发,好受教育。在玫瑰镇讲过以后,深受群众好评,党委政府打算设立“离退休干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教学点”,不定期邀请周老给干部群众开讲。《学传统文化,做忠孝之人》《堂堂正正做人》《人贵有志,学贵有恒》《知足心情好,感恩寿命长》等专题,不仅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,也适用于农村社区和企业员工。
在周传才退休后的七八年里,听过他讲课的人数以万计,他总是根据听课对象选择讲课内容。由于他的课通俗易懂,既有政策法规以案讲法现身说法,又有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和家国情怀,他讲课的足迹也遍及周边地市。济南长清、泰安东平、聊城茌平高唐、山东重汽集团、济南国际机场、济南第二第三机床厂等,先后专程邀请周老上门讲课。所到之处,都深受欢迎,都知道平阴有个“不穿法袍的法官”——周传才。
有人问周传才:“您这么多年一直在做公益,您也觉得累吗?”他笑呵呵地说:“哪里会觉得累,我多年接受党的教育,从心里对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敬意。我讲课的材料都装在脑子里,一般的课根本用不着课件,和听众的互动中,我感受到的是沟通的快乐。”
在担任法院调解员的这些年里,他成功的调解了上千件纠纷,光收到的锦旗就有二三十面,房间里都挂不开,都是两三面挂在一起,这也是群众对他这些年调解工作的认可。看到一件件纠纷在自己的调解中得到了化解,周老从心里感受到特别的幸福。
“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。周传才老人退休后热心公益,乐此不疲,一心扑在民事调解工作上,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,收获着付出的快乐。
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